當我們在談論「就業市場」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判斷依據,往往是學經歷。這是一種定性化的思維模式:你念了什麼學校、在哪些公司工作過、累積了哪些看似有份量的資歷。社會普遍相信,這些元素決定了一個人在市場上的價值。然而,這樣的想法只觸碰到表層,卻忽略了人力市場最根本的變化邏輯——它並不是靜態的「履歷表比拼」,而是一個動態的供需系統。
動態化思維:市場供給與需求
真正決定用人需求與標準的,不是學經歷本身,而是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 軟體工程師:需求高峰後的飽和
在 2000 年代初期,軟體工程師的供給有限,但隨著科技浪潮與教育普及,程式設計逐漸成為熱門技能,市場對工程師的需求急速擴張,薪資水準水漲船高。然而近幾年,隨著各國大學與培訓機構大量培養程式人才,加上跨國外包與自動化工具的普及,軟體工程師的市場逐漸出現飽和現象。尤其在 AI 崛起之後,許多基礎開發工作可以透過生成式 AI 或低程式碼平台完成,導致入門工程師的價值被壓縮。現在企業更看重的是能夠結合產業知識、系統架構能力與 AI 整合能力的工程師,而不是單純會寫程式的人。 - 數據分析師:從炙手可熱到被 AI 侵蝕
數據分析師的興起,是因為企業意識到「數據即資產」,十年前還只是輔助決策的工具,如今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然而近年市場逐漸飽和:一方面是大量商學院與統計系出身的人才湧入市場,另一方面是 AI 的演進,尤其是 AutoML 與生成式 AI,已經能自動完成過去需要分析師進行的模型建置與報表解讀。許多企業開始思考「是否還需要這麼多數據分析師」,或是轉而尋找能夠把數據結果轉換成商業洞察與策略行動的「數據驅動決策人才」。換言之,市場從單純的技術需求,逐漸轉向「能解釋數據、推動組織決策」的高階能力。 - 醫生:健保體制下的隱性限縮與轉型
醫生向來被視為穩定高薪的代表,但在台灣,因為有全民健保這套制度,醫療資源與醫師收入其實受到嚴格管控。健保支付點值偏低,使得許多醫師雖然看診量龐大,但收入卻被壓縮。隨著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醫療需求增加,但能繳交健保費的年輕人口卻逐年減少,健保財務壓力日益加劇。結果是醫師的「穩定高薪」逐漸動搖。許多醫師因此開始往自費領域發展,例如醫美、牙齒矯正、健康檢查中心,這些自費醫療服務脫離健保點值限制,反而更有利可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隨著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電機相關領域的薪資水準大幅提升,逐漸吸引頂尖學生投入工程學科,導致醫學系的錄取分數近年來開始下滑,醫師不再是唯一的「金飯碗」選擇。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履歷是靜態的,市場卻是動態的。當社會需求轉移,新的用人標準自然會浮現,而傳統的高薪職業也會因制度、技術與人口結構的影響而出現變化。
市場維度:人口與資源的互動
如果把人力市場拆解成分子與動力引擎,那麼人口結構與資源配置就是其中的關鍵要素。
- 人口 = 問題 (需求)
- 當一個國家人口龐大、消費力強,自然會催生巨大的市場需求。例如中國、印度、美國,這些「大國市場」往往能支撐更龐大的營收規模,吸引更多企業進駐,進而拉動對人才的需求。
- 人口老化也是另一種需求的來源。日本和歐洲的長壽社會,推動了長照、醫療、自動化的產業鏈,對應到人力市場,就是醫護與自動化工程相關的人才需求增加。
- 過去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受限於地理,直到電信業誕生,遠距溝通成為可能。這不僅是科技突破的結果,也是「需求推動—資源回應」的典型案例:人需要跨距離交流,技術便演化出電報、電話、網際網路,並衍生出龐大的電信產業與相關人才需求。
- 資源 = 解方 (供給)
- 石油資源在中東的豐沛,使得幾個中東國家快速累積財富,並建立龐大的主權基金。這些基金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投資者,對應的人力市場需求便是大量具備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的投資人才、資產配置專家與金融風險管理人員。資源本身不只是財富來源,更直接形塑了當地與全球的人才結構。
- 台灣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憑藉完整的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台灣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的資源優勢不僅創造了大量的工程與研發職缺,也吸引外商來台尋找供應鏈管理、品質監控與科技專案管理的人才。當資源積聚成產業優勢,人力市場的需求也會隨之擴張與升級。
-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能源、醫療、教育。當社會資源的分布與技術路徑不同,人力市場的需求輪廓自然有所差異。
因此,要理解人力市場,不能僅看「眼前的職缺」,而要看到背後的人口與資源互動。這才是市場運行的底層邏輯。
變化的方向:事物的本質
若要更進一步,我們必須回到「事物本質」來思考人力市場的變化方向。
- 人性:好逸惡勞 → 科技提升效率
- 人類本能地追求更省力的方式。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滿足這個底層動機。打字機變成電腦,紙本會議變成線上協作,AI 工具則開始取代重複性高的分析與創作工作。每一次效率的提升,都是人力市場結構重新洗牌的契機。
- 公司規模:變大 → 分工細化 → 專業化人才需求
- 當公司從 10 人成長到 1,000 人,做的事情可能沒有變,但工作量已經完全不同。為了維持效率,必須切割出更精細的分工,從而誕生各種專職角色。例如「行銷」被拆解為品牌、數位投放、內容行銷、社群管理,對應的人才也就愈加專精。
- 市場與產業的疊代
- 每一個新產業的誕生,都是在舊有產業基礎上累積而成。例如電商需要物流,物流需要倉儲與自動化,背後牽動的是大量工程與管理人才的需求。這些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條條相互連結的鏈條。
結語:從「履歷思維」走向「市場思維」
人力市場的變化,本質上是市場規律的反映,而非單純由「個人履歷」所決定。學經歷當然重要,但它只是敲門磚。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具備能解決當下市場問題的能力?你是否看懂人口與資源的互動,能預判未來需求走向?
如果我們仍停留在「履歷比拼」的思維,就像拿著舊地圖在找新世界的方向,終將錯過真正的機會。唯有理解市場運行的本質,順著供需的動態去思考,才能在快速變化的人力市場中找到穩定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