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迷茫找發展方向不是靠算的,而是「試過」才知道

這陣子跟幾個學弟妹聊了聊他們的職涯問題,講完以後覺得有些東西值得寫下來,算是整理給自己,也留給那些正在迷茫中的人。

很多人在問自己該往哪走時,其實內心早已設了一個「正確答案」。但這個答案不是自己活出來的,而是看別人怎麼選、看什麼工作title比較亮眼、看哪條路「好像比較不會後悔」──然後就把它當成參考答案。

但我想說的是:找方向這件事,從來不是靠設想的。是靠你實際做過、走過、吃過悶虧後才慢慢長出來的。


不需要很快就找到方向,也不會試一次就成功

我們對「走錯路」這件事太焦慮了。只要一走偏,就覺得浪費人生;只要一停下來,就怕被超車。

但現實是,找方向其實是個「機率問題」。你總是要試過幾個東西,才知道什麼比較不適合你,什麼比較接近你要的。方向不是靠算的,是靠刪去法。

如果你只嘗試一兩個選項就想「做出最優解」,其實是在拿自己的人生當賭注,因為你根本沒資料可以比。

沒有嘗試,就不會有比較,也就不會有真正的選擇

我常常聽到一句話是「怕浪費時間」。但更常見的狀況,其實是:

  • 太怕走錯,所以遲遲不敢下決定
  • 做了一點嘗試,結果沒有馬上看到回報,就趕快撤退
  • 別人說這個不錯,所以也跟著去,結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真正浪費時間的,不是你試錯,而是你因為焦慮去追表面看起來「比較好」的選項,卻從來沒有真的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這是不是你要的。

沒有行動的焦慮、追著「看起來很對的東西」跑,才是最可怕的內耗

人生最卡的時候,往往不是沒資源,而是卡在「我到底該不該試?」的自我對話裡。

你會開始花很多時間研究、思考、刷文章、問別人,但最後都沒有真的動手做。每天都很累,但沒什麼實際推進。

這種「擔心但不動」的狀態,其實才是最消耗的。而那種「這工作看起來很好、很多人推薦,我應該也要去試試」的衝動,也很容易把人帶去錯的地方,因為你只是想逃離迷茫,不是真的做了決定。

迷茫的時候,請記得:你可以不確定,但還是去試一試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不要等你準備好了才出發,因為你永遠都不會準備好。」

尤其是在迷茫的時候,更容易陷入「我是不是還沒想清楚」的回圈。但有些東西,不是靠想清楚,而是靠「經歷之後再來理解」。

你可以帶著一點懷疑去試,你可以在試的過程中發現「我不喜歡這個」──這都很好。因為那代表你又更知道自己一點了。

沒有所謂「有成果才不算浪費」這種事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一段經歷沒有拿到什麼明確的東西(比如升遷、offer、作品集),就自動貼上「失敗」的標籤。

但如果你是認真做過的,那它就不是白費。那段經歷至少讓你知道:「喔,原來我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方式」「原來我對這個領域沒有想像中有興趣」──這種理解,其實是幫你刪掉錯的選項,也是在往對的方向靠近。

所以請不要把「沒有成果」當作「做白工」的證據。人生不是線性加分題,它更像一個迷宮,你得不斷地碰牆、轉彎、找出口。


結語

如果你也在職涯的十字路口,或是走在一條你不確定的路上,不要急著找答案。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去多一點嘗試、留下更多資料。因為真正能告訴你答案的,不是別人說什麼好,也不是你腦中推演出來的理想劇本,而是你自己實際走過後,身體和情緒給你的回饋。

只有這些真實經歷過的東西,才會慢慢長出屬於你的方向感。

(本文由GPT輔助完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