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給答案:寫作這幾年,我內心的微小革命

寫不動的那段日子:內在開始出現「哪裡怪怪的」的聲音

可能很多追蹤我很久的朋友會問,Bess還會出財務專業文章和職涯分析的文章嗎?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在2020-2024年中我滿穩定的每個月產出文章,而且專業文章比例高,質量也還不錯,但到了2024年下半年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部分原因是親人去世的緣故,但我知道我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好像哪裡怪怪的。

賺錢不難,卻不想照這條路走下去

原本我想要按照目前個人專業品牌的模式建立商業模式,其實之前有追蹤我的讀者都知道我有嘗試專業諮詢和寫付費文章,體驗到賺錢對我不是太難,如果按照這個方向走,應該也是可以做到不錯的程度和收入,但心裡就是哪裡怪怪的,所以我在建立自己的網站上想了非常久,而直到最近,我好像找到問題,也好像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從避險基金的工作經驗,看見自己對「淺層關係」的疲乏

回想在避險基金的那段時光,這是需要跟非常多陌生人networking的工作,因為要蒐集和確認很多業界資訊,雖然避險基金這個title會有很多人有興趣,對商學院的人來說是風光的工作,但對我來說,要接觸那麼多人,而關係只是淺淺的商務關係,對我自己的內心負擔真的很大,所以後來我還是決定回半導體業。

個人品牌的擴張壓力,讓我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堅持

上面這段經歷跟我的專業個人品牌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如果按照我之前經營個人品牌的方向,如果需要擴大影響力和獲得收益,我會需要接觸的人勢必變多,有些甚至跟我價值觀差異很大,但我發現我沒有很喜歡這樣。

被錯誤吸引的人找上門,那不是我要的關係

另外,過去的品牌定位建立在科技業、外商、財務分析上,我發現會被這些名詞吸引的人,比例滿高是為了高薪,雖然有部分人跟我一樣是喜歡學習,然後比較沒那麼在乎薪水的,但我發現比例真的偏低,但其實這部分的人才是我想建立深度關係的。

我為什麼選擇封閉一點的平台與讀者互動

而前陣子我在原本的Medium平台也迎來了第一個黑粉,雖然這個人評論的我覺得真的滿神奇的,但不得不說還是會占掉我部份的思考,目前我的修為還沒辦法完全不去想他們的評論,所以我還是決定往更封閉的品牌經營模式走,不太方便留言的部落格+電子報(規劃中),希望可以建立一對一深入的讀者關係,以及找到價值觀相近,然後私心希望找到能力比我厲害的人,哈哈! 

對財務分析職涯問題感到疲乏:也許是轉型的訊號

而我過去的寫作文章類型,讓很多對產業財務分析的人會跑來問我問題,雖然我對這部分的就業市場理解度還是滿高的,但好像有點厭倦了回答這類問題,也許是轉型的時刻到了吧!

新工作的啟發:從分析者轉向引導者

而我覺得我的新工作給了我很多啟發,因為我遇到兩個很好的老闆,他們外表看起來都是亞洲人的模樣,但第一語言是英文,思考和帶人都是美式思維,小老闆的背景偏管顧,然後他帶我的方式偏向mentoring和coaching,這是滿特別的體驗,從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也許我不該直接給讀者我分析的結果,因為他們沒有走過後面的思考路程,導致他們看了文章,也很常做錯決定,或是遇到困境一樣卡住,我想給讀者魚吃,不如教他們怎麼釣魚。

“與其直接給答案,不如引道他們怎麼思考”

從「給答案」轉向「教思考」:寫作的下一個挑戰

這是我以後想要努力帶給我讀者的東西,當我想到這邊的時候,我感覺到非常興奮,但同時也感覺到,要能引導人思考,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呀! 對我來說,分析一件事並不困難,但怎樣把這個思考的切角和緣起說明清楚,還真的滿挑戰的,也許這就是我未來一年努力的方向吧! 祝福我自己可以把這條路走出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