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學生讀者問我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好像都給不出很明確的答案,也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回答不出來,明明自己是過來人,怎麼會回答不出來,最近總算有一點想法跟大家分享,但這個結論對於點進來這篇文章看的學生讀者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我不是給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往實習和人格特質這兩件事的本質去討論,因為我覺得大部分的人有問題其實沒在實習的時候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與擅長的事情,只是拼命堆履歷,但卻忘了實習其實是為了瞭解自己,導致出社會後工作換來換去,找不到方向,然後就想說出國讀書重新Reset,這樣其實就把青春的時間浪費掉了。
實習
我自己回想幾個我認識的大學同學、學長姐一畢業就做FP&A工作,他們的大學實習都不是做FP&A,什麼種實習都有,新創、銀行、一般公司的各種不同職缺,還不限於財務相關,除因為FP&A真的很少實習機會外,我自己面試和後來面試大學畢業生的經驗中,我自己真的比較重視人格特質跟公司的調性和職位有沒有合,以及學習能力。因為初階的FP&A工作其實不難,尤其是大公司都有標準的報表和分析要做,好的訓練下真的可以很快上手工作。但是人格特質和學習能力就很難靠訓練練出來,所以挑新鮮人幾乎都著重在這兩件事情上面。
所以回歸實習要做什麼這個問題,我會建議選自己有興趣的,但必須誠實面對自我。我看很多來問我問題的人列出他們有興趣的工作,管顧、數據分析師(或商業分析師)、FP&A、產品經理,除FP&A,一看就是感覺時下流行的工作,也就佔據媒體聲量最大的幾個工作,感覺前景很好,薪水很高,至於FP&A一定是看了我的文章發現原來在科技業還有這樣的工作,感覺也很不錯,所以列入選項,但卻沒有去思考這幾個工作為什麼會獲得這麼大的媒體聲量,以及台灣的職場環境真的是這樣嗎? 台灣目前這塊的工作真的發展性很好嗎? 如果依照最近台灣的整個薪酬狀況,應該是集體都要往半導體擠,因為分紅很多,薪水很高,但半導體業真的適合你嗎? 也有從這個產業離開的人來問我問題,發現公司文化壓得他們喘不過氣,所以選擇離開。
在跟滿多讀者聊天後,我自己覺得最難的事情是辨識自己到底喜歡或不喜歡、適合或不適合,即使外面很多課程在教這個,但我發現要能明確辨識真的還是很難(跟判斷他到底有沒有喜歡我一樣難XD) 因為在實習很多時候可能還是做很基本的事,很基本的事有的時候感覺又有點像雜事,然後就會想我之後工作也要做這些嗎? 很多商管人光因為有這個錯誤認知-覺得可以做很多策略規劃的事,就會造成很多錯誤的判斷,但又分不出雜事與正事之間的不同時,就容易對工作感到不滿,還沒累積到稱得上專業的能力就半途而廢,就真的很可惜。
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這部分我的感知還算明確,我從讀高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絕對不會從事生物、醫療、農業相關工作而沒有選第三類組,而是選第二類組,到現在也的確走了一個需要有一些理工產業知識+商管知識的職涯,算是把所學都用上。進了大學當周圍的同學都往投資銀行、股票分析師、外商銀行擠的時候,在私募基金實習後(主要做公司和產業研究),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喜歡一般有研發製造產品的公司上班,因為看到的數字和做的東西比較真實,所以就沒有進金融業,一畢業就去一般產業的公司上班。也許上述這些都有點事後諸葛,但我也一直在想當下我怎麼這麼有勇氣做跟主流財金系畢業生不一樣的選擇,而且這些選擇在當時畢業的時候直接導致我的月薪跟同學有1萬元的差距,我想可能是自己內心沒有太多的包袱吧! 所以能看得清自己的心。
人格特質
我自己覺得只有”喜歡跟人互動與溝通“是我覺得必備(但我覺得這個並不完全等於外向),但這個幾乎大部分的商管類工作都需要,其他的就是人格特質如果跟產業調性很合,就會活得很好,這個是我在畢業時面試聯合利華,以及後來進入IC設計業(PTT戲稱豬屎屋),感受最深的地方,我還記得那時面是我的Hiring manager(男的)給我的感覺就是超級適合照顧熊寶貝的人XD 而進入IC設計公司,大部分的BU Head都是電機系畢業,就非常講究邏輯推理,真的會跟你很認真討論東西是怎麼算出來的,公式有沒有問題。我就喜歡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待在IC設計公司就很開心。
結語
雖然我對於如何正確的感知自己心裡的聲音目前還是無解,但推薦大家可以聽這幾集Podcast,也許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以及適合的環境,祝福讀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賦熱情與應許之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