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學習小組2年的啟發與感想

相信大部分的人在求學時期應該都有做分組報告的經驗,有些是一起做一份報告,也有些是一學期在一起做很多份報告。有人遇到神隊友,進入爆發式成長,也有人遇上豬隊友,收拾爛攤子搞得心力交瘁。但不可諱言,不管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有學習小組都能某種程度的彼此刺激(?!)成長。

出社會以後的生活更是比學生時期時更具挑戰性,如果也有一小群人可以互相打氣,一起努力進步,不是一件很棒的事? 更何況出社會後我們可以更自由的選隊友,降低跟豬隊友同隊的機率,如果學習小組運用得宜,就很像幫自己裝了翅膀,可以飛得更高更遠。而過去的這兩年,很感謝有學習小組的陪伴,讓我在疫情&搬去新竹工作後生活依然精彩,因此想把經營學習小組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緣起

2020年疫情爆發的那年,正好加入了剛創辦第一年的商業思維學院,因疫情的關係,所有的交流活動都轉為線上,當時因工作產業屬性與工作地點被分到北36小組(電子硬體產業),但覺得缺少同職能的交流小組,而決定自己成立了一個交流公司財會知識的同業交流小組。轉眼間兩年就這樣過去了,我的學習小組竟然可以持續到現在,想想真的是一件神奇的事。

在茫茫人海中遇見彼此需要一點緣分,但持續互動我認為需要靠經營。一般這種依附在某個活動或組織的交流小組大部分都會因活動的結束而終止,之後還會偶而爾有聯繫的大多是覺得講話特別投緣的,或是還有利用價值的人脈(可能是任職於夢幻公司的某某某),而這也讓一般性的活動或學習組織的價值幾乎在結束的那一刻人脈價值趨近於零,因為缺乏延續性,尤其是大家工作都很忙,如果沒有在工作上會有立即上的幫助,其實人脈很難維持(因為不會主動聯繫),這也是出社會後與學生時期極大的不同之處。

那到底要怎樣才能把一個學習活動的成立的學習小組維持2年,而且大家即使工作忙碌也願意來參加,而且覺得收穫很多,對工作上有幫助呢? 這就是本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而秘訣就是基於人性,提供對應的價值


大家來交流到底想要什麼?

專業的提升

要在社會得以生存,首重的還是餬口的技能不能太差,不管自己主動學習,還是被逼到的,可以感覺到這幾乎是出社會後外面社交最重要的目的,不管是本身職務所要求的專業技能,還是軟技能,像是溝通、談判、領導、管理…等,如果這個關鍵性需求不能被滿足,學習小組就很難持續。

最近剛好聽讀書會小組的同學分享了一個故事,我們最近看的書是由Wharton商學院知名教授Adam Grant所寫的給予(Give and Take),小組同學分享的是她參加的其他學習小組有組員有一天突然退組的故事,這個故事真的是滿血淋淋的呈現出如果有人的這個需求(專業提升)無法被滿足,來參加討論只有輸出而沒有獲得,最終交流一定會產生失衡的狀況。

帶入新思維

這個是我到新竹工作後超有感的事情,新竹真不愧為半導體之城,印象很深,去醫院健檢和打疫苗都會聽到其他人講電話的內容都跟半導體研發相關,像是板子測到哪裡、MOSFET…跟之前在台北有各種產業的人穿梭在城市之中的感覺很不同。覺得自己在新竹這種上下班兩點一線的單純生活中,思維越來越半導體,如果不是每個月透過讀書會的時間跟其他產業的人交流,看看各種不同領域的書,會覺得自己思想越來越無趣。

自己最近印象滿深的一個新思維是有一個在藝術珠寶公司上班的財會小組同學分享她的產業知識,藝術珠寶的定價、銷售方式、存貨計算…等,跟我過去待的產業有極大的不同,就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我思考財務分析要如何應用在這種較特殊的產業中。

滿足好奇心

就像大家會喜歡看Vlog,因為想知道別人的生活長什麼樣子,即使影片有點冗,只是記錄一天做什麼,像是早中午晚餐都吃什麼、去看電影、逛街…等,但不知為什麼看別人的生活總有一種新奇感,會讓自己好像也過了一個跟平常很不一樣的一天。同樣道理,每次做職涯相關的交流,大家也都會很想知道大家上班都做些什麼,尤其是上班被一堆莫名其妙的事情卡到,像是印表機卡紙、系統送單靈異消失、加班便當沒訂到只能吃便利商店。所以每次聽到其他人分享上班做的有趣project都會心生嚮往,這會讓有些人更努力工作,也會讓有些人自卑,而我自動回歸校正XD 但不得不說,從交流中看到有趣的上班樣貌,還是會讓自己多點動力去向前行。

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出社會以後交新朋友幾乎變成一件困難的事,雖然工作上會接觸到很多人,但大多不是那種可以直接講真心話的人,很多時候總是要有所保留。很多人會去參加宗教組織、公益團體、體育娛樂型社團來交朋友,但如果可以兼具提升專業又可以認識新朋友,不是一舉數得嗎? 但我觀察市面上同業交流會這類的組織並沒有想像中的運行的很好,我觀察這類團體多保留舊式的交流模式(有長官致詞的那種),不太是新世代喜歡的交流模式,因為感覺不夠真誠,因此,我認為這塊有很大的需求缺口,但目前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交流模式,而我認為透過參加公司外部的學習活動,像是我前面提到的商業思維學院大人學課程曼陀號計畫,都有助於多認識人,然後透過組成學習小組,讓互動得以延續,我認為這可以讓我們在出社會後還是有機會交到知心好友。

出社會後,學生時代交的朋友即使以前感情多好,都會隨著際遇不同,也都會慢慢地變成淡淡的友情。也許這也暗示著我們應該做些調整,去認識新朋友,找到志同道合,有學習動力的人一起努力,經過這兩年的實驗,我覺得這真的對我幫助很大,尤其是心理壓力的釋放,工作狀況難免起起伏伏,但有一群人可以聽我說,並給我建議,真心覺得差很多。


持續交流的秘訣

組員產生歸屬感

這個真的是從我大學經營社團到現在都不變的事情,也許大家會說都出社會了隨人顧性命,何來的歸屬感? 但事實上歸屬感人人都需要,不然怎麼很多廣告都會強調家的感覺呢?

歸屬感,是指一個人對某樣事物、組織的從屬感覺

當組員都覺得是這個小組中的一份子的時候,大家就會比較敢講真心話,不用去把自己偽裝成一副很強大的樣子,這種狀態最容易在大型的交流活動上看到,因為大家擔心自己不夠強,沒有人會想跟你聊天。實際上大家總是有數不盡的煩惱,其實是非常想找人聊聊,但家人可能不太清楚你的工作內容與狀態,同事跟你可能沒有太深厚的感情,且工作場合有些話是不適合講太多的。這時如果有一個第三方團體可以滿足這個需求,那人對這個第三方團體自然就會有歸屬感。

因此營造好的氛圍,讓大家可以放下心防盡情的討論,是我經營學習小組的重要理念,而這個前提就是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講真心話,覺得需要幫忙就說出來。如果只是想表現出強人的模樣,我覺得自己和組員都會很辛苦。

讓互動盡量平衡

以社會人士為主的學習群組滿常會有工作經驗上、能力上的差距,這時如何讓互動可以平衡,讓大家都覺得參加學習小組都有收穫變成一個挑戰,以我自己的財會交流小組來說,有財務主管,也有剛從四大離開去一般公司工作的年輕妹妹,我自己會去看大家那些經驗是互補,像是產業不同可以帶入不同的思維,當道主管可能也會想知道更年輕一輩的人對於職涯的看法,讓大家盡量都可以貢獻一點自己的經驗與知識,這樣平衡的互動是小組得以維持的重要因子。

另外,我也還有看到一種狀況是即使是有特別分類過並篩過履歷的學習小組還是有很大機率會難維持持續性的互動,後來我研究了其中的狀況,當小組人數超過10人後,可能會衍生出組中又有小組的概念,大家會喜歡跟自己講話比較合的人多互動,然後整個群組就會有核心群,跟外圍群,有點類似太陽系銀河系的概念,然後外圍群就很容易因為打不進核心群,然後就自然脫離群組。如果是這種狀況,我目前想到的解法是小組人數不要太多,或是要有一個Group facilitator,讓大家都有機會講到話,跟別人互動。我自己開交流會的時候是會盡量讓大家都講到話,以確保大家都有參與感。

交流內容的選擇有硬有軟

在同一個專業領域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主題,有硬有軟,最好是軟硬交錯,就跟人在工作一樣是不能一直都在高強度之中,不然容易疲勞。就像音樂有主副歌,不同段落的音樂安排要有強弱與層次,音樂才會因此而美妙。以讀書會過去的選書,如果有安排像「雜訊」這樣比較學術嚴謹的經典巨作,下個月就會安排像是「職場神獸養成記」小品型書籍,都安排太硬的書很多人容易放棄。而財會小組主軸是以公司財會知識做交流,每次我也盡量會安排一軟一硬的主題,像是董事會、股東會申報項目,就會搭一個人格特質測驗的主題。

交流頻率應避免倦怠感產生

雖然多交流是好,但頻率太高除了配合不易外,我覺得也很容易有倦怠感,目前我的讀書會小組和財會小組交流會都是每月一次,一年至少舉行一次吃飯活動,目前自己實測這樣的交流頻率算是大部份上班族(包含有家庭的族群)可以配合的頻率,大家也可以去嘗試看看。


結語

以上是經營學習小組2年的啟發與感想,真的非常感謝我的組員們都願意持續投入參與交流。工作很不容易,但有一群人的陪伴,真的會讓自己有更多的能量走下去。下面附上我過去兩年交流的書籍清單,希望大家也能運用我文章中的幾個關鍵要素,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更多Bess的文章

讀書會過去交流的書籍清單

  1. 零規則
  2. 漫步華爾街
  3. 懂用人,當主管心不累
  4. 致富心態
  5.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6. 隱性優勢
  7. 創造與漫想
  8.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9. 致富的特權
  10. 原則
  11. 灰階思考
  12. 平地而起
  13. 槍炮、病菌與鋼鐵
  14. 惡血
  15. 如何衡量萬事萬物
  16. 不當決策
  17. 人慈
  18. 真確
  19. 如何讓人信任你
  20. 亞馬遜逆向工作法
  21. 雜訊
  22. 職場神獸養成記
  23. 給予
  24.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